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

大连监管局

当前位置:首页>机关党建

重温历史 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

  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。回首奋斗历程,眺望前方道路,要学习好党的历史,做到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。《重读毛泽东:从1893到1949》以大历史大时代的视角,解读了伟人所经历的峥嵘岁月,回顾了辉煌的党史、军史和新中国史。在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,重温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,能够帮助财政监管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,做到对“国之大者”了然于胸,在推动财政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。

  学习这段历史,我深刻认识到坚持实事求是,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行的三大“法宝”。

  一、坚持实事求是,科学辩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

 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,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。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,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,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,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。

  (一)在“小”问题上,要实事求是。毛泽东同志主张对于任何问题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,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基础之上,客观的看待问题。但在具体工作中,“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,对于复杂事物,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,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”。要习惯于凭实事求是,而不是凭主观臆想来片面的、绝对的看待和分析问题。

  (二)在“大”问题上,要坚持辩证认识。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期间,以王明等人为代表的“左”倾冒险主义者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,取得了中央领导地位后,在中央苏区推行了一整套不切合中国实际的错误路线,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。但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用辩证分析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,既要看到那个时期中央领导机关在政治、军事、策略等方面的错误,又要看到这些同志在反对国民党、主张土地革命和红军斗争等基本问题和大家是一致的。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(简称《决议》),是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,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,《决议》能够实事求是评判历史,就是根据毛泽东同志“不要否定一切”的要求做出的。

  (三)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统一。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观点让我们认识到,在财政监管工作中,不论是面对大问题还是小问题,都要坚持唯物辩证分析,坚持实事求是。完成于1937年7月的《实践论》,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,指导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,要不急不躁、由表及里、全面观察、循环往复、由感性到理性,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。毛泽东同志毕生坚持实事求是,《实践论》集中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,就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,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。

  二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经世致用,杜绝空论,

  学问、学识要有益于国事,关注社会现实不仅要有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情怀,还要力戒不切实际的“空学”。

  (一)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1910年,17岁的青年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,从韶山出发,开始了第一次远行,先是在邻县学堂读了半年书,又去了省城长沙,再参加了军队,退伍后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,这个时候的他,一直在试图弄明白,中国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

  他敏锐意识到,中国的问题不在于缺乏知识分子,而在于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缺乏行动能力,缺乏批判精神和开创进取的勇气。在一封信中,他写道:欲改造中国,有两件事最为急迫,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整理与批判,二是做实地调查研究。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通过不断地学习、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,毛泽东同志找到了马克思主义。

  (二)立足国情,知行合一。大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很多马克思主义者仅从文字上空洞的理解马克思主义,犯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。而毛泽东同志讲求实际,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,不能盲从,他以批判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思想。毛泽东同志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天才,更喜欢称自己为“地才”,脚踏实地,实事求是才是他的品格。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,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问题。

  (三)学以致用,学用相长。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告诉我们,学和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要学而能用,学而会用,学用统一,不可脱节。从事财政监管工作,应学会“有的放矢”,不能为了机械完成任务而浮在表面地进行学习。要把学到的知识、观点和方法用来解决财政监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作学以致用的“行动家”“实践家”。

  三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依靠人民,开创伟业

  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,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”,毛泽东同志指出,“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,他们完全不谋私利,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。”也正因为共产党人“不论遇着何事,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,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,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”。

  (一)依靠人民,是战胜一切困难和危险,取得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。近代中国屡次被外敌入侵,原因之一在于社会精英集团脱离群众、脱离实际、脱离社会,陷入了宗派主义和窝里斗,而下层社会一盘散沙,缺少组织,使得社会失去了向心力和抵抗力。在毛泽东同志看来,解决上下层脱节的办法是组织农村和武装农民,他创造性地指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,通过土地革命,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,革命力量逐步壮大起来,燃成燎原之势,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。

  (二)依靠人民,不脱离实际,是不断取得胜利的致胜法宝。有人说,自宋代以来由于片面追求“文明”的形式主义,而脱离了对“文明”实质的追求,中国古代社会逐渐走向了下坡路。毛泽东同志认为文明的实质就是“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”,文明绝非是形式主义的东西,文明的实质应该是阶级斗争,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,文明应该是建立在战斗和生产的基础之上的,其现实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。《人民军队忠于党》歌曲中唱到:从无到有,靠的是共产党,靠的是毛泽东。而他靠的是“父老乡亲”,靠的是与基层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,靠的是把知识、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起来,组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“中国工农红军”,从而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,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。

  (三)依靠人民,扎根群众,从群众中汲取力量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,我们党根基在人民、血脉在人民,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始终以百姓心为心。”公共财政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。要努力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,须牢牢坚持群众路线这个党的生命线,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想人民所想,忧人民所忧,急人民所急,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积极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、收入分配、宏观调控中的职能作用,坚持节用裕民,加大民生投入,让政府过“紧日子”,让人民过上好日子,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,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:“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战略家、理论家,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,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,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,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。”《重读毛泽东,从1893到1949》正是在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基础上,为我们正确认识毛泽东同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,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。

  历史没有终结,重读历史,思考当下,让我们从历史中不断汲取砥砺前进的智慧与力量。

附件下载:

发布日期:  2021年07月30日